近年来,随着信息化技术的突飞猛进,工地数字化、精细化、智慧化发展已成趋势,通过互联网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BIM等为依托的工地信息化与施工技术深度融合,一大批“黑科技”在建筑工地涌现,让工地不再是原来的工地,而是成为“智慧工地”。
1月20日,记者来到贵州省六盘水市大坪子至董地一级公路一期工程PPP项目,探访中建二局西南公司智慧工地试点项目,实地感受“黑科技”是如何让工地生“智慧”的。
人人离不开App+二维码
手机移动设备的普及、智能手机App的产生和发展对各行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,建筑行业当然也不例外。记者在这个工地看到,过去的人工巡检、手工记录完全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各项App+二维码。
建筑行业是安全事故多发行业。记者发现,现场管理人员都在手机里安装了安全巡检App。“我们的管理人员在现场发现问题后,通过App发起问题并指定安全问题内容、整改单位和责任人、整改时间等,最后由发起人现场复核后流程闭合。”项目安全总监夏征勇介绍,“这样完成安全问题采集与管理,更高效。”
而这个隐患排查系统App不仅用于现场安全隐患排查整改,也是一个移动私人知识库,帮助管理人员随时翻阅公司标准化图集、国家法律法规、行业部门规章、强制性标准等规范性要求。项目安全员尹朝阳对记者说:“有了这个移动便携知识库,一键查询相关资料,非常方便!”
除了手机App,二维码技术也在工地现场得到多样化的应用。项目将公路工程相关法律法规、项目部质量管理制度、规范配置清单、安全、质量、技术交底情况等制作成二维码张贴在施工现场,方便质量管理人员查阅;在质量验收管理上,采用电子会签方法,一键扫描二维码进行验收;制作二维码“身份证”,进行智能安全帽应用,将记录工人基本信息的二维码张贴在安全帽上,管理人员在现场检查作业人员信息时,人员的入场时间、操作工种、联系电话、是否进行安全、质量、技术交底等信息一扫便知。项目质检员陶少波告诉记者:“二维码在资料分享、数据上墙、工人跟踪管理上的应用,实现了对施工质量的信息化管理,简便实用。”
BIM+VR实现“虚拟施工”
在大董公路项目施工现场,记者意外地看到空中无人机在飞来飞去。记者问过项目总工程师胡亚军得知,无人机拍摄的照片全部汇入后台数据库,变成一个个“虚拟模型”。如此一来,技术人员就可以将一座山沟、甚至一块岩石细致地做成3D虚拟模型。“这样的施工图,在一线操作的人员都能看懂。”胡亚军说。
近年来,BIM建模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土木与建筑工程领域,逐渐呈现出与物联网、AR、VR、移动互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技术集成应用的趋势。大董项目工地运用BIM建模技术结合科技化手段,实现了项目管理的全可视化。
此外,虚拟施工和BIM模型建立,也是新技术应用的一大亮点。记者了解到,在大董公路发箐大桥施工工地,项目构建了施工设备、施工工艺等相关组库。在工程正式施工前,利用BIM技术进行施工4D虚拟建造,通过可视化的预演练和施工过程模拟,检查设备空间位置和工艺实施的可行性,进而优化施工组织方案,减少返工。“特别是在进行高、大、危等施工难点攻关时,BIM技术能提供便捷直观的模拟以及详细精准的分析结果。”胡亚军说。
说到VR,可能大家首先会想到游戏,可实际上,VR的用途远不止于此。在大董公路项目施工现场设置的VR安全体验馆,管理方将VR技术与建筑施工中常见的安全隐患相结合,模拟施工现场可能出现的事故场景,如高空坠物、火灾伤害、消防逃生、机械伤害、违章查找等,使施工人员沉浸式体验和直观感受事故发生的瞬间,为的是增强安全意识,预防事故的发生。作为智慧工地的一部分,VR安全体验的有效创新,不能不说是十分“走心入脑”了。